黑喉鸬鹚

Socotra Cormorant Phalacrocorax nigrogularis

黑喉鸬鹚(英文名:Socotra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nigrogulari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有时被称为Socotran cormorant或Socotra shag。这种鸟体长约80厘米,几乎全身覆盖着黑色羽毛。繁殖季节时,头部有紫色光泽,上身略带绿蓝色调,眼周和颈部有白色羽毛点缀,臀部可见白色条纹。其喙、腿和脚均为黑色。

外形特征:黑喉鸬鹚是一种中等体型、修长的黑色鸬鹚,总长76至84厘米,翼展102至110厘米。繁殖期成鸟黑色,带有紫色至油绿色光泽,脸颊上有显著的白色长丝状羽毛,下背部至臀部有稀疏的白色长丝状羽毛;非繁殖期颜色稍暗,颈部可能有微小的白色斑点。幼鸟呈棕色,喉部和前颈下方最显白,下腹部灰褐色。性别相似,但雄鸟平均较大。

鸣叫特征:关于黑喉鸬鹚的鸣叫和声乐行为的信息极少。

生活习性:黑喉鸬鹚完全栖息于海洋环境,偏好小沙漠岛屿。它们成群结队觅食,有时形成庞大的群体,主要通过潜水捕食鱼类,尤其偏好小型群居鱼类,如沙丁鱼、鲭鱼、银边鱼等。它们能够潜入18米或更深的水域。黑喉鸬鹚高度群居,已报道的栖息地包括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沿岸的波斯湾岛屿。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变化大,多数月份都有繁殖记录,但每一群体内部同步。在印度洋群岛上,繁殖期一般在6月至10月;而在海湾地区,活动期在9月至次年4月,此时条件较凉爽,食物供应达到峰值。它们形成密集的繁殖群体,有时规模可达数万对。巢穴建在砾石或沙地上,或略微抬高的土堆中。每窝产2至4枚卵,孵化期未知;雏鸟出生时裸露,发育出白色绒毛,能移动后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雏鸟群。在阿联酋的Siniya岛,种植的金合欢树和刺槐树似乎对繁殖群有益,提供遮荫区,提高了孵化成功率。

区别辨识:黑喉鸬鹚与其他鸬鹚的区别在于其脸颊上的白色长丝状羽毛,以及幼鸟下腹部更为明显的白色。在繁殖期,其独特的颜色光泽和白色羽毛标记使其易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CITES II。全球范围内,黑喉鸬鹚的分布区域有限,估计全球繁殖数量约110,000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至少12个繁殖群体消失,可能减少多达80,000对。沿海开发、干扰和海洋污染是导致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石油泄漏、渔业资源枯竭、外来捕食者的引入、人类捕杀和直接迫害也构成威胁。

地理分布:黑喉鸬鹚有两个亚种群:北部亚种群在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岛屿繁殖,南部亚种群在阿曼外的阿拉伯海岛屿、亚丁湾、索科特拉岛和红海沿岸(厄立特里亚外)繁殖。在非繁殖季节分布更广泛。

其他:黑喉鸬鹚受到《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的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